7.會計核算方法體系由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登記會計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專門方法構成。
8.一般認為,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1)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并非是對等的概念,法人可作為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人。
(2)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將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3)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4)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5)會計核算的四項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9.權責發生制,也稱應計制或應收應付制,是以權利或責任的發生與否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和費用。凡屬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項是否收到,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凡屬本期應當負擔的費用,不管其款項是否付出,都應作為本期的費用。反之,凡不應歸屬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項在本期收到,也不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凡不應歸屬本期的費用,即使款項已經付出,也不能作為本期的費用。
10.收付實現制,也稱現金制,是以現金收到或付出為標準,來記錄收入的實現或費用的發生。凡屬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費用,不管其是否應歸屬本期,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費用,即使應歸屬本期收入和費用,也不能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11.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1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基本規范,是使財務會計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的情況作出評價,對未來的情況作出預測。
(3)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
(5)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6)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3.會計準則具有嚴密和完整的體系。我國已頒布的會計準則有《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準則》。